(作者简介:蔡恒茂 1954年出生于江西古镇吴城。散文作家。现任中国商业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江西恒茂策划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电视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旅游摄影协会会员、受聘数家报刊特约记者,有“文商怪才”之称。)
还是幼童,依偎在祖母的怀里,一轮圆月悬挂在湛蓝的夜空,银辉洒满了桂花飘香的庭院。听祖母叼叼地诉说“嫦娥奔月”、“吴刚砍树”的神话传说,我入迷了,刚想渐渐入睡,祖母又说起了“沉去海昏县,飘起吴城来”的故事,我的瞌睡顿醒,睁开双眼,注视着母亲一翕一动的嘴唇......
纵观吴城的古代发展历史,可简单概括为八句话:孙钟种瓜;史慈筑城;海昏淹没;吴城镇兴;水客商贾;行集如云;乾嘉鼎盛;九万多人。
吴城,曾和古代海昏县城一河相隔,北岸是海昏县,南岸是吴城镇。民间一直流传着“沉掉海昏县,立起吴城来”的故事。海昏县市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时建立的,当时管辖范围为当今的永修、奉新、靖安、安义等部分地区。海昏县的县城就设在吴城后河(修水河)隔岸的芦潭西北一带,距吴城约3华里。元康三年(前63年),当了短短27天皇帝的刘贺被封为海昏侯,食邑4000户。
至今吴城镇芦潭东北方与江益乡红星贾家山相交之草洲处,枯水时可见白色土坡凸出,地面成十字形街道遗址,东面长约3华里,南北横约1华里。1977年,有古残砖石碎瓦出土,芦潭北有官厅跑马陵,相传为古代练马场所。2006年的枯水季节可见芦潭一带河中出现了海昏县城址遗迹,数十跟木桩散乱耸立。
海昏,汉代豫章郡所辖十八城之一。南朝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经历了600多年沧桑的海昏古城随着一场大水淹没而消失。至今,由于缺乏实物佐证,汉代的海昏古城和厉陵古城仍然踪迹难寻。尽管这个出土的随葬名刺(随葬名刺是一种葬俗,类似向“神”来说明自己的身份)不能解开海昏古城的千年谜团,但是其作为海昏古城的实物佐证,至少是具有研究海昏古城的重要价值。
当海昏县县城还存在的时候,吴城只不过是隔河的一簇小山丘。山丘四周有大片沙洲地,有不少瓜农在此种瓜为业,专门收获瓜子,此地瓜子粒大仁厚,为江南特产之一。东汉末期有吴郡富春(即当今浙江富阳)的一位大富豪名叫孙钟,雇了不少田农在小山丘一带种瓜收子。这就是“孙钟种瓜”的由来。
孙钟的儿子孙坚,后来成为汉末割据一方的雄豪。数年后,孙坚的儿子孙策兼并江东时,命令所降大将太史慈率兵来到海昏县城治建昌,并以连水兵为名移驻到了隔河的一片小山丘上,在山丘上筑起一座土城,又不断从赣江向南步步进逼,迫使豫章太守华歆撤离。此事发生在汉献帝四年(193年),因为豫章郡归属为东吴管辖。太史慈不便久留也离开了这个地方。当时太史慈命令筑的土城大约在牛头山到殷家山一带。太史慈走后无人管理,土城遂毁,瓜农用它来圈宿群牛,所以又叫“牛栏梗”,城门就叫“牛栏口”。因吴国太史慈在山丘上建城,有成吴山,吴城之名由此而来。这便是“史慈筑城”的由来。
晋太康元年(280年),三国统一时,吴城北山头建有“神慧庙”;庙前盖了“经堂寺”庙后构筑“望亭湖”,庙南一带有一排矮屋,为海昏县的仓库。寺和庙的周围逐渐修建了一些店面和居房,初在这里居住的有殷、杨、万、段、谭、卢、李、邹、张、樊等10大姓。来往停泊的船只不少,已经开始由了买卖和经营。直至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因地壳下沉,鄱阳湖南移,一场大水将海昏县城淹没,当朝遂废海昏县的建制,迁址于艾城,把县城遗址地区划归建昌县管辖。原县城的一些居民商户就近迁移到地势较高隔河相望的吴城,居民骤然增加,商业也繁荣起来。此时的吴城由于古代水运业的发达,具有一江一河(赣江、修河)交汇的环境及地处鄱湖之滨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码头水业运转十分兴旺,逐渐形成了一个商业转运及手工业加工的大集镇。这就是“沉掉海昏县,立起吴成来”的缘故。
宋朝太平兴国六年(981年),随着政区变动,在南昌县位于南昌西北部的地区又建立了一个新建县。以修河为界的吴城被划归了新建县管辖。时代的变更,外地来往客商在吴城定居的日益增多,全国范围的客商蜂拥吴城作水运生意,而且纷纷在吴城建立同乡会馆,致使吴城的会馆林立。据史料记载共有会馆48所。这些会馆绝大多数是石柱磨砖、镂刻浮雕、飞檐流丹、琉璃卷瓦、瓷甍脊顶、青瓷贴墙,工艺精湛,宏伟壮观,各具特色。这也就是“水客商贾,行集如云”的说法了。
到鼎盛的清乾隆、嘉庆年间镇上人口增至9万,镇中心的豆鼓街,林立着银号、钱庄、族堂、庙宇,真可谓“茶商木客烟贩子,钱栈麻庄堆如山”,享誉了“乾嘉鼎盛,九万多人”的称谓。
清末,吴城镇没有二府衙。那是南昌城中设了南昌府,又在吴城设一个二府,直接管辖吴城镇的“六坊”,即“济川坊”、“来府坊”、“福民坊”、“里仁坊”、“前显坊”、“后显坊”。当时南昌城里也只有10个坊,吴城就有6坊,这足以说明当时吴城镇规模之大了。所以居民们将吴城镇的市容市貌概括为“六坊八码九垅十八巷”(八码头:大码头、杨泗码头、全楚码头、司前码头、五显码头、下码头、水浒码头、中码头;九垅:汤家垅、樊家垅、骆家垅、烂泥垅、车垅、西垅、鲤鱼垅、香菇垅、百叶垅;十八巷:丁家巷、宋家巷、赵家巷、打狗巷、二八巷、石头巷、杨家巷、胭脂巷、朱家巷、芭茅巷、桃家巷、摸乳巷、牛市巷、老丁家巷、陶家巷、筷子巷、陈家巷、节家巷)。民国时期,在吴城新设了一个区公署,下辖33个联保,居民们概括为“三十三联保,七万九千人”(每个联保均有2393人)。1939年3月18日至23日,侵华陆军队吴城发起陆、海、空大规模地进攻,占领吴城后,烧杀抢掠。吴城镇人口只剩下3000余人,城区大部分成为焦土。20年代修缮一新的望湖亭钢筋水泥柱和楼板上都留有日军进攻的机枪子弹和无数个六○炮的弹孔,这是日本侵略者欠下中国人民的一笔血债。
笔者孩童时期,在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登望湖亭观看龙舟比赛。每每看到望湖亭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它是见证日本侵略者铁蹄蹂躏吴城的历史之碑。
民国二十四年,江西裕民银行在吴城分设支行营业所。
1954年,政府将吴城镇由新建县第七区划属永修县管辖。1958年称吴城公社,1981年改称吴城镇。